《一个人的圣经》——一切为自己

这,大概就是那炉火纯青,至高至上的境界了吧?语言那么简单浅白,如白开水般顺滑。感情也那么不温不火,像述说着一个跟自己无关的遥远传说。只不过,那简单浅白里是铿锵有力的,那不温不火里是勇敢诚恳的。更不要觉得,这是一个小孩般的童言稚语。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在经历了坎坷的人生旅途,和艺术上钻研了许多年后,在《一个人的圣经》里展现的是深刻的思考和高深的技巧。这种深刻,这种高深,不哗众取宠,不喧闹沸腾。这,大概就是那炉火纯青,至高至上的境界了吧?

一个人的圣经,是什么?一个人,要怎样才算是一个人?高行健,在《一个人的圣经》里,探讨的就是这个。他将这个对人的本质的哲思,衍生到文学创作的本质上。先不谈这个正题。我们先对高行健的背景了解一下。他出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产生之际,经历过共产党统治下的强权压制时期,包括最黑暗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然后在89年天安门事件之前,离开了中国留居法国。即使仍然在共产党强权下的时期里,高行健已经表现出巨大的反抗勇气,写过反革命的议论文章和创造了风格前卫,讽刺现实的戏剧。后来,他逃亡了。高行健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中说:“作者倘若想要赢得思想的自由,除了沉默便是逃亡。而诉诸言语的作家,如果长时间无言,也如同自杀。逃避自杀与封杀,还要发出自己个人的声音的作家不能不逃亡。1因此,逃亡是为了继续创作,继续捍卫人的自由。

好了。回到正题。经历了中国近代发展的高行健,目睹了政治意识侵犯个人意志的残酷现实。作为一个敏感的作家,他更无法忍受这种被他称为政治权力强奸2的暴力。因此,他深深地感受到自由并非天赋的人权,而梦想的自由也不是生来就有,也是需要维护的一种能力,一种意识,况且也还受到噩梦的干扰。3而这种自由,是个人的,跟家庭,民族,国家,文化都没有关系。小说中的主角,隔离了自己身上所有的以上牵绊,享受着属于个人的自由。这种个人的自由,也是最原始,最现实,最当下的欲望,包括性欲。因此,小说中主角跟许多女性拥有性关系,而且毫无道德上的羞耻感。而在小说接近尾声时,这种人的本能的欲望是被母亲引导出来的,更跟语言,表述,创作联系在一起:你把这称之为爱,称之为性,称之为忧伤,称之为令你焦虑不安的欲望,称之为语言,一种表述,抒发的需要,一种发泄的快感,不包含任何道义,没有一点虚假,淋漓尽致,把你洗净了,透明得成了一缕生命的意识,象门后透出的一线光,那门后却什么也没有,朦朦胧胧,如云翳中月亮的泛光。。。4

作为一个作家,自由不只在于能够抒发,需要宣泄, 更在于必须享受孤独。小说中说到:你说你倒不怕寂寞,正因为如此,才不至于毁掉,恰恰是这内心的寂寞保护了你。5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在众声喧哗的时候,作家必须保持冷静的眼光,清醒的头脑,看清外在的一切,也审视自己的内心。这种品德是高尚的,因为它不但能够不被任何外在的力量左右,更能对自己坦白真诚。高行健在《一个人的圣经》里不但宣扬了自己对这种艺术真实的信仰,更通过艺术技巧将这种真实体现得令人感动的。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话:你寻求一种单纯的叙述,企图用尽可能朴素的语言把政治污染得一塌糊涂的生活原本的面貌陈述出来,是如此困难。你要唾弃的可又无孔不入的政治竟同日常生活紧密粘在一起,从语言到行为都难分难解,那时候没有人能后逃脱。而你要叙述的又是被政治污染的个人,并非那肮脏的政治,还得回到他当时的心态,要陈述得准确就更难。层层叠叠交错在记忆里的许多事件,很容易弄成耸人听闻。你避免渲染,无意去书写苦难的故事,只追述当时的印象和心境,还得仔细剔除你此时此刻的感受,把现今的思考搁置一边。6因此,高行健在小说中用了“你”和“他”来做代称。“你”是现时和主宰意识的,“他”是过去和被审视的。后来,接近尾声时,两者也同时出现了,表示了他们将结合在一起。高行健用朴素的语言,表现超过十年的人为灾难。它一点也不煽情,一点也不哀怨。它却非常真实,非常丑陋。但是,这种朴素和真实,却是用深刻的思想在支撑着。也因此,它力量巨大深刻,令人震撼。

高行健说,他可不是一个斗士,不用笔作武器来伸张正义,何况那正义还不知在哪里,也不必把正义再寄托给谁。7其实,那是个黑白颠倒的时代,那是个人人说谎的时代,所以,正义到底在哪里,只有个人自己心里知道。说真话,就活不了了。不说话,也是等于自杀了。因此,高行健说,写作就为了自己。

对,写作就为了自己。就这么简单。但是,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在他的那个年代,那个时期,执行起来却需要无穷大的勇气啊。就凭这一点,我觉得,他已经是个值得被尊敬的艺术家。

高行健著,(香港)天地图书出版,2000年。

1,http://www.360doc.com/content/06/0715/08/10074_156483.shtml

2,124页

3,35页

4,425页

5,98页

6,185页

7,199页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