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间》

dsc00518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心里对王安忆是十分敬佩的。觉得她对中国人心理,中国文化的了解太深入了。中国地广人多是众所皆知的,但是多少人能够把一个大中国里不同地域,不同出身,不同阶级等等的文化差异讲个清楚呢?王安忆就行了。〈法廊情话〉里理发师都假冒自己是苏北人,说话尽量模仿苏北口音因为那里代表了正宗传继1后来来了一个上海人,也区分起淮海路和安西路的妞子来了,说“气质”不同。这种地域的划分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临淮关〉里的小杜迟迟不愿到海林家去,因为觉得自己出身旧镇老户人家,跟海林的领导干部家庭地位不相称。将谁上谁门这一点看得很重要,这意味着女孩儿身价的贵贱,也决定了今后漫长的婚姻生活中的地位如何。2〈后窗〉更将地域概念缩小,在同一地区,只是处于不同的弄堂,身份与地位就大不同了,进而影响了故事人物的性格与内心情感。我自惭自己对本身的国家和社会文化没有这种洞察力和领悟力。而这种文化涵养虽说能够后天恶补,但是独到的见解需要敏锐的触觉,自觉没有这份天赋。

第二次阅读,对文字和结构的驾驭就更仔细领悟了。十篇短篇里,其实大部分都只是在描写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片断,并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内容。但是作者的功利在于能捕捉到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变化。这是因为作者能掌握人物的心理,也对小市民的生活背景很了解。比如〈姐妹行〉中两个姐妹初次出城去,心情兴奋加上没有生活历练,对一切都觉得有趣,所以就她们俩见什么都要笑。3其实这篇是属于比较富历险情节的一篇,但是作者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的气氛塑造上,而是向读者讲述更多两姐妹的内心变化。象〈后窗〉里说小孩子们短短的小学期间,能发生这么多的变故,因而使我们体验世态炎凉。。。小学校也真是势利场,都是趋炎附势的东西。4作者在这篇〈后窗〉里将两个小孩的情感故事透过一般人眼中再正常不过的学生生活讲得深入细致。

但是,王安忆在序言中说,自己对自己的短篇不是太自信的。我同意她说〈临淮关〉和〈姐妹〉写得比较不好,相对于其他篇来说。主要是因为这两篇的内容更适合写成长篇,短篇承受不了。在阅读时,我会觉得有些地方没有展开来,有些地方又写得太冗长了,不象短篇。心里会想,如果将它们写成长篇或许就很好了。至于,作者自己觉得写得比较符合短篇标准的〈羊〉,〈51/52次列车〉和〈乒乓房〉,我是同意说它们写得比较灵巧。但是,却缺少了王安忆在长篇里展现的独特魅力。因此,是否说明她比较能写长篇呢?

或许如她在序言里说的,写短篇需要特殊天赋。不仅挑剔写作的技术,也挑剔感受能力。它要求节制,想象力,笔力都需节制,而这节制又必须在优裕的基础上做到。5如果集子里全都是上佳的短篇,那王安忆说自己的作品都是富匠气的长篇写得比较好,就属于过谦了。但,确实,我在这本集子里比较喜欢的是只有两篇——〈发廊情话〉和〈后窗〉。因为它们比较象短篇,结构严密,而意识也流畅,把简单的情节讲得动听。但是,其实它们最吸引人之处其实是细腻的内心捕捉,加上深刻的文化解剖,也就是王安忆在长篇里的文笔的特色所在。虽然说,十篇里能有两篇写得好,其实比例不算大吧。只不过,在当代,或许能有这种水平的,已经很不错了。

王安忆著,二鱼文化出版,2006年4月初版2刷
1,11页
2,168页
3,39页
4,217页
5,6页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