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Film《信手拈来写影评》

我如饥如渴的翻开了这本书,希望能找到一直困惑着我的疑问的解答。比如在写影评时,个人感受和口味应该占多大分量?又如一篇影评关于电影技术性的问题分析又应该占多大分量?再如写作者应该从特别的切入点分析一部电影,还是面面俱到的分析呢?虽然本书的作者没有正中下怀的回答我心中的问题,但是阅读了他有系统地论述的关于写作影评的方法后,我还是获得了许多小启示。

读完第一章,我就有了一种茅舍顿开的感觉。作者将影评分类为三种:影评,论文和评论文章。他是从写作对象的区别来定义三种不同的文章的。影评通常出现在报刊杂志,阅读对象是对电影没有太多认识的观众群。这种文章的写作目的主要是向观众推荐或不推荐影片,因此多着笔于导演的介绍,影片内容介绍,还有演员的资讯。第二类文章称为论文,由于它的对象是对电影有专业认识的学生或老师,因此,这类文章就比较注重电影的形式结构,而且会结合电影历史,电影技术,电影工业的知识来论述。最后一种文章是介于前两者之间的一种文章类型。它假定它的读者已经看过所评论的电影,因此可以比较深入的跟读者讨论电影的主题等问题。但是,它又不是专业的论文,而可以比较小规模的捉电影的某一方面进行讨论。看了作者的对电影评论文章的分类,我豁然开朗。设定不同的阅读对象,就会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目标。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引导,自然就懂得如何下笔了。

本书的第二章及第三章,比较具体的讲述了写作评论文章时需要的电影知识。作者认为在写作文章前应该有一定的准备功夫,必须先认识电影。这一点也没错。他将电影知识按电影的性质分成电影的艺术形式,电影的科学技术性和电影的商业性。在第三章,他更详尽的介绍了电影的艺术形式方面的知识。电影的文学性包括叙事,角色和观点;场面调度因素包括布景,表演,服装,灯光;摄影因素包括镜头,速度,空间透视,镜头运动;剪接包括速度,节奏,蒙太奇,连戏;最后是声音的运用。作者还介绍了一种写电影评论文章的方法,那便是边看边记下笔记。我觉得这个方法是否有效是见仁见智的。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在还没读这本书前已经习惯在看完电影后,立刻记下特殊的印象。我这么做跟作者的边看边记的原因是一样的:电影的形式复杂并庞大,必须借助笔记来帮助自己的记忆。

接下来第四章,名为“六大法门”。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写作影评可以借鉴的历史资料和理论,角度,方法。“电影史”和“民族电影”就是从电影历史和所出产地的文化背景和特色去探讨个别电影。另一种类似的视角是把个别电影放到“类型电影”里去探讨。“作者论”却是更注重导演个人的特色与风格。再来就是将电影解剖成许多形式因素的“形式主义”方法。最后一种评论方法,就是分析电影的“意识形态”。当然,作者在这章总结时说,他鼓励人们多尝试不同的方法。这会帮组我们从多角度去思考电影,而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和目标的方法。我非常认同作者的意见。对于我,一个刚涉手于评论文章写作的新手来说,多吸取各种养分是必要的。

至于第五章,作者用心良苦的教导我们关于写作的形式原则。虽然我觉得这些原则都是写作最基本的原则,但是我更觉得写作者本身的风格是需要他自己揣摩的。比如第一章中的一个小节,“意见与评价”中就谈到的写作时是否涉及个人主观感受。作者的结论是应该融个人感受于理论评价中。个人感受可以作为出发点,在审视个人感受的过程中,写作者要学习如何将个人感受牵涉到电影客观因素里去。我对这点意见也是深受启发的。但是,要如何将这个写作原则实践到实际写作中,我知道这是作者无法告诉我的。我只可以自己摸索。

第六章列出了几个可以作为研究电影的资料来源。而最后一章就是更具体的谈到文章的文稿形式。

这本书收录了许多作者认为写得不错的影评。有些只是段落,有些则是全篇文章。从这些例子里,我发现原来影评可以有很多种文字形式表现和理论指导。这给我的启示便是:没有所谓最好的影评。因此,我对自己就有了更深的期许。我要不断摸索下去,写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影评。

Timothy Corrigan著,曾伟祯等译,远流出版公司出版,1997年1月1日初版一刷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电影/电影知识, 阅读/阅读笔记.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