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电影/观后感想

Les Miserables

小孩被大人欺压、利用、玩弄。只因大人有权利、力量、计谋。弱者只能忍痛与忍辱。 我愤愤不平。当小孩也团结起来,设下陷阱以报复时,我内心一度是欢呼的。我期待看到小孩的反抗,和大人得到惩罚。可是,当报复如此残酷与决裂时,我才惊觉,这是不对的。我期待看到小孩手软,和大人得救。 最后,当小孩手中拿着致命的武器,犹豫不决时,荧幕上出现黑暗,逐渐包围小孩的脸。最终,愤怒与哀怨的眼神完全被黑暗吞没。 荧幕上引用雨果《悲惨世界》一句话:亲爱的朋友,请谨记,世界上没有恶种或恶人,只有坏的耕种者。 榜头一喝!多少人就是会站在受压者那一方。多少人看到施压者得到惩罚,心里就畅快。可是,多少人会反省:以牙还牙能有多长远的效应?当你用暴力发泄内心的愤懑时,你跟施压者有什么差别?为何我们被捏造成恶人,又亲手耕种下一个恶种呢?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I Lost My Body

寻找的主题,总是追寻的过程。过程就是经历磨难、遇见阻碍、碰上贵人、过关斩将。这部电影有趣的部分,就是一只手,被老鼠围攻、被蚂蚁攀爬、被狗当玩具。然后,它遇上一个盲人、遇上一个婴孩,所以故事可以继续很不真实,因为没有真实的人看到它。更棒的是,这只手还是一只手,能捉球、能撑伞。这只手,还能像螃蟹一样爬、像小偷一样踮着脚走、像沮丧的人一样坐下。 最大的惊喜是,追寻的这只手,其实是被遗失的东西。 这是一个被遗失的东西,寻找主人的故事。你有没有想过,当你丢失了某样东西,你失落的时候,其实,它也在苦苦挣扎,力求回到你身边来?你丢失了它很痛苦。其实,它没有了你,才更孤单无助。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Melancholia

前半部和后半部强烈反差。 前半部是喧闹中的个人孤寂。后半部是寂静中的全数毁灭。 前半部,你一直在等待、追踪,到底人与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一场众人的仪式,起因是什么?为何主人公始终无法投入众人的喜庆中? 后半部,你逐渐发现,无从躲避、无处逃亡的灾难中,个人的内心呐喊,即便没有声音,还是那么震耳欲聋。这倒让你想起了前半部的喧闹,更显得它的流于表面的虚假与脆弱。 当毁灭无可避免时,来一场狂欢和独自颓废,一样于事无补。或许,只有冷静接受,才能获得暂时的安宁。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The Meyerowitz Stories

导演Noah Baumbach太厉害了。他的电影,对白都写得非常棒。包括不久前看的Marriage Story。 这部讲的是亲情。主要是父子和兄弟关系。大部分的对白展示的是各说各话。两个人对话,根本没有诚意沟通。你讲你的朋友,我讲我的婚姻。就是每个人都自我中心,只想倾诉,没有聆听的意愿。话说完了,隔阂还在。 最后,终于出现一场非常短但精彩的沟通。不同于之前都是刻意安排的场合或会面的对话,这是一个意外的相遇。没有预设的意图,反而让两个人嘘寒问暖的几句,就有了火花和暖意。观众也知道,这会是一段有希望的关系。 沟通首先是聆听。对方回答你时,你发现她刚才听进了你的话。你听见了她的话,也不得不做出适当的回应。这时,你们都出现在对方眼里。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Clouds of Sils Maria

故事的层次非常丰富。 第一层: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演员与作家、演员与导演、演员与演员、演员与私人助手。这一层最容易理解。有关系密切、也有表面友好、也有撕破脸皮的。 第二层:演员与角色。这一层有点复杂。演员投入角色,是否全身心认同角色呢?不认同,如何演出?尤其当演员与私人助手排练剧本时,真实的关系与虚构的关系纠结在一起。有表露、也有暗示。 第三层:演员自身。这一层最复杂。演员自我的身份寻找与认同。年长的演员,如何面对新生代的挑战?曾经铸造的辉煌,应该被推翻,以再创高峰?这部分,参杂在与身边的人的关系,和在必须投入扮演的角色当中。有自豪自满、也有羞耻悔恨。 另外,电影中有很多关于艺术的讨论,都非常精彩。其中反映不同年龄与时代的审美观的差异最有趣。 还有,作家取景的地方也是演员闭关排练的地方,也增添了一层亦真亦幻的感觉。 很喜欢这部电影。结尾也没让人失望。舞台上的布局很复杂很多层次,镜头还是可以穿梭其中,不被限制。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精髓。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The Caine Mutiny

50年代,能拍这样的电影很难得。因为讲的是美军军官的问题。 从许多海军大场面和战船的拍摄就知道,美军给与配合。这就很让人吃惊。为何官方会让一部电影讲他们的坏话呢? 原来,没有这么简单。首先,电影用一种轻松的方式,近乎喜剧的方式,讲故事。这就让军官的问题,变得有点不严肃。第二,电影最后的讯息是:军官的问题不是道德问题。他是长期承受压力才导致精神不正常。甚至于,电影是在向这些具有巨大贡献的生病军官致敬。 问题是,他们害怕把故事讲得太严肃,会进一步抹黑军官。恰恰相反。正因为电影一直不敢真实地、认真地探讨问题,让人也无法深入感受与体会军官的内心与精神状况。 想要观众投入,就应该真实反映,不怕格调太黑,不怕表露错误。你会认真对待一个嬉皮笑脸的小丑说的话吗?即使他说,他很痛苦,你想要同情,也会觉得无法说服自己。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Capernaum

太多画面、太多细节。不要误会。还是很震撼的。 极度简陋的屋子、肮脏的小巷、杂乱的街道。这些画面都充满细节。让你觉得,这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吗?瘦小的四肢、干瘪的肚皮、邋遢的脸孔、忧愁的眼神、老陈的口气。这些画面充满苦楚与无奈,让你觉得,这是一个十二岁小孩该有的形象吗? 另一个牙牙学语的宝贝,露出天真的目光、绽放灿烂的笑容、张开渴望的手臂。他告诉你:即使在只是几块木板和锌片盖起来的破屋子里,没有干净食水、没有大鱼大肉、没有电视机、没有大床大被,也可以开心地笑。幸福是什么?幸福很简单:妈妈的奶水、妈妈的拥抱、妈妈的抚摸、妈妈的眼神、妈妈的笑容。 可是,就是有的父母,连这么简单的付出都做不到。 他们还配当父母吗?十二岁小孩控诉:我要告你们,把我生下来。我要求的是,不要再生一个像我一样痛苦的无辜孩子。 连孩子都觉得世界太无情了,情愿不曾存在过。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

Jojo Rabbit

很喜欢。与其说小孩扮大人说小孩话,不如说大人借小孩口说大人话。 表面看起来,电影里充满了童言稚语。很轻松,很有趣,很欢快。 其实,导演利用了一个小孩的眼睛和嘴巴和脑袋,说出一个很严肃的主题:纳粹战争。藏在充满童趣的语言下,是宗族仇恨、大义灭亲、儿童洗脑的黑色幽默。 最厉害的部分是影片的转折点。小孩如何醒悟?唤醒本性中最纯真的爱。所有的洗脑理念,都敌不过对母亲的依赖。 影片告诉你,当小孩说出大人话时,世界已经很可怕。但,当大人说出小孩话时,世界的未来还是有希望的。

Posted in 电影/观后感想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