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电影/欧洲电影

影评

Jules et Jim 《祖与占》——特吕弗的另一个风格

看完电影,才发现原来这部《祖与占》跟《400击》是同一个导演,特吕弗导的片子。真惊讶。因为风格完全不一样。 这是一部节奏非常快的影片。人物的表演不像《400击》那样自然和逼真。或许是因为改编自文学作品,所以对白和旁白都具文学性,而不是生活化。演员的表演有时候像闹剧,不认真般,因为故事情节之间衔接得不够顺畅,显得生硬。有时候,似乎觉得演员在做即兴表演。 在摄影技巧上,这部电影比《400击》有了更多的尝试。比如手提摄影机拍摄和高空鸟瞰视角。这些新尝试都很成功。有场戏是拍摄三个主要角色在桥上蹦跑,另一场戏是三人在小路上骑着脚车。这两场戏在音乐的配合下,都拍出了三个人物愉快的心情。或许就是这些摄影上的成功让这部片子成为了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 《祖与占》并不像现代电影般带有煽情的作用。女主角是个追求瞬间灿烂,想要活在每分每秒,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女性。照理,故事内容应该可以很有感染力才对。但事实上,快速的节奏加上演员不自然的表演,这部影片让我看了觉得很难进入故事情境。看完了影片,我的感觉就是:“真奇怪的电影。”,但是也未尝不是别具一格的电影。

Posted in 电影/欧洲电影 | Leave a comment

Les Quatre Cents Coups《400击》——打不死的自由天性

单看名字,会以为这是一部动作片,或是有关运动或暴力的电影。其实不然。这部法国新浪潮导演特吕弗(楚浮)代表作之一,原名法文Les Quatre Cents Coups, 是法国一句谚语,意思是说一个调皮的小孩必须挨打400下以后,才能消除灾难,除去恶魔,变成乖巧听话。弄懂了所谓“400击”的含义,我们就能明白,电影的内容跟电影名字是切切相关的,讲的是一个坏小孩的故事。 电影给我的首个印象就是画面是呈现特宽屏幕的。有些镜头,在这种特性下,让视觉效果显得很棒。比如在学校下课时学生们在室外游戏的那一幕,特宽屏幕让宗多的学生同时出现,让画面显得多姿而丰富。还有在青少年劳改院那里也一样,众多孩子从一个圆点向观众的方向发散式地奔来,也是善用了特宽荧幕的特点。除了荧幕的长度特点之外,这部电影运用黑白色调的变化也是很棒的。比如主人公的卧室总是笼罩在阴暗里,象征着心理空间的压迫和黯淡。 电影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音乐的运用。主人公在学校里被老师针对,回到家也得不到父母的谅解和疼爱。这两个世界是沉闷和阴郁的。相对于这两个空间,就是当他逃学或离家出走时的外面世界。每次他游荡在外时,轻快和活泼的音乐就会响起。音乐在这里让人觉得轻松和愉快,跟学校和家里的气氛是成强烈反比的。或许在大人眼中,这是个不可救药的坏孩子,但是导演却对他奔放的个性和追求自由的天性是肯定的。 《400击》是特吕弗带自传性色彩的第一部长篇电影。我们看见,电影里的主人公并不是天生就是个坏小孩。甚至,他是运气不好,加上成人对他的偏见,才被戴上“坏孩子”的帽子的。影片开头,同学们在上课时传阅一张性感女性的海报,却刚巧传到他手中,被老师捉到了。他的厄运就从这样一个小事开始了。在家里,他点了蜡烛要悼念文豪巴尔扎克,却不小心引起了失火,被父亲误解为捣蛋。在学校,一心把文章写好,却被认为是在偷窃文章。他内心的愤怒和委屈,在一次劳改院里的问话里才统统发泄出来了。特吕弗在影片开端就写了要向安德烈巴赞致敬。所以,影片尾声有名的一段长镜头就是运用了巴赞的长镜头理论。超过一分钟十秒的奔跑,像在暗示坏小孩要远离黑暗,奔向自由。其实,导演何尝不是在这里面得到了心理情绪的宣泄。

Posted in 电影/欧洲电影 | Leave a comment

Låt den rätte komma in(Let the right one in) 《生人勿进》——应该是无辜的天使

不要戴着道德伦理的眼镜看《生人勿进》。尤其你以为这是部关于儿童题材的电影,就应该让主角头上戴着天使光环的话,那就错了。电影里的两个孩童,已经沾染了成人世界的污点。如果说,他们还令人同情的话,只是因为他们应该是无辜的。 大地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偶尔会下起绵绵的细雪。只要离开室内,人们都将自己穿得象包扎的粽子一样。整部电影,就是在这样一种冷色调的背景地下进行的,让人觉得冰冷而阴森。当相对于雪白的红色出现时,它并不代表热情或希望。相反的,嫣红的鲜血出现时,就是命案发生时。红色并没有带来暖意,反而倍使观众觉得刺骨的寒意。 Oskar和Eli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这是唯一让人感动的部分。即使Eli杀人喝血,Oskar还是觉得要保护她。而当Oskar遇难时,Eli会毫不犹豫地为他大开杀戒,即使杀戮手段极度残忍。这段感情并不建立在属人的价值观念之上。这段爱,只要对方是真的就好,不管世俗的道德谴责。这样一段感情发生在一对小孩童身上也很理所当然,因为在还没被世俗价值浸染的世界里,谁对他好,他就回报以同样的爱。 Oskar本性里有残暴的天性,但是却隐藏着不敢暴露。所以Eli说:“我跟你是一样的。”当Oskar用力挥打欺负他的男同学时,手上拿着的是用以为Eli而杀的无辜者的长棍。这暗示着,Eli将Oskar引进了她的世界。他们更在后来,以同时最纯洁和最深情的方式,用沾满鲜血的口相吻。 瑞典导演Thomas Alfredson的这部惊悚片是成功的。它并不像典型类型片一样,讲述一个邪恶两对立的斗争故事。这个人鬼恋,是真诚的,没错,可是并不圣洁。这对孩童,是朴素的,没错,可是并不单纯。导演特别选择了人类最天真无邪的孩童时期作为描述对象,想传达的或许就是:人类世界里其实没有所谓的神圣和无辜,人类在最早的开端其实就带有暴力嗜血的本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完了电影以后,除了会打一下寒颤以外,也感到淡淡的忧伤。这忧伤出自于一颗疼痛的心,是对Oskar和Eli的怜惜。

Posted in 电影/欧洲电影 | Leave a comment

Swimming Pool«游泳池»

Charlotte Rampling饰演的Sarah是个高傲,冷静的女作家.她的眼神告诉我们,她总在观察,在思考,在想象.,Ludivine Sagnier则饰演Julie,一个充满青春活力,任性纵情的少女. 岁月无情的从Sarah身上夺走了韶华; Julie身上则还没脱离年少的幼稚和执狂.如果说Sarah表现出年长的睿智,那么Julie身上则散发出青春的魅力.在Swimming Pool里,两个出色的女演员将两个女角色表演得淋漓尽致,互相对比又互相衬托. Sarah从遥远的纽约飞到法国南部来,为的就是暂时躲避世俗,不跟外界沟通.表面上,她要的是平静.其实,她努力压抑自己的性欲,过得清心寡欲.饮食上,她选择清淡,谢绝酒精.衣着上,她尽量长袖长裤,而且淡素.当她以为自己已经隐居起来时,Julie出现了.Julie一身的短裤,短裙装扮,甚至毫无顾忌的裸露丰腴的双乳.吃着各种美食,喝着烈酒和抽着香烟.每个晚上,都带回不同的男人,并肆无忌惮的在大厅里做爱.Julie的纵欲生活方式完全扰乱了Sarah的平静.电影的前半部分,Sarah跟Julie对抗着. 屋后的泳池是欲望的折射.Sarah独自来到这间别墅时,泳池完全被帆布覆盖着.Sarah也无意将它揭开.后来, 就在Julie出现了的第二天清晨, 帆布被拉开了少许,泳池旁还放了一个艳红的浮水泡.接着,泳池完全露出了它的面貌,Julie甚至在里头畅快的裸泳.Sarah只在遥远的阁楼看着Julie的胴体,象在窥视私隐一样,带着一丝不安和少许的嫉妒.Julie是很自在,很不经意的享受着自己的生活的.Sarah则常常觉得自己被侵犯了.她的禁欲生活慢慢的露出了崩溃的迹象.当Julie外出了以后,她忍不住将冰箱里藏的Julie的各种美食拿出来大吃一顿.偷喝了白酒还往酒瓶里倒些白开水,想瞒过Julie.可是,结果Sarah也穿起泳衣,跳进泳池里去了.这象征着她解放了.接着,她主动约Julie一起外出吃晚餐,抛弃对抗,选择接纳. 当两个女人的关系顺利的发展时,象征着欲望的泳池富意味的变成了罪案的根源.Julie杀了人.Sarah在泳池边发现了血迹.利用侦探小说作者的智慧,Sarah查出了真相,并无意间揭开了Julie的身世.两个女人一同毁尸灭迹,变成了好朋友.为了掩饰她们之间的秘密,Sarah向年老的男佣献上自己的身体.Sarah完全从禁欲中脱离了. 影片最后,Sarah带着已出版的新书«Swimming Pool»去见出版商.她说将新书送给他的女儿.后来,在办公室外,她遇见了她——Julia,出版商的女儿.镜头回到法国的别墅. 泳池边的Julie和Julia 交替的出现着,向站在阁楼上的Sarah招手.观众迷惑了.Julie是作家按照Julia想象出来,并创造的虚幻人物吗?想起Sarah问 Julie为什么杀人时,Julie说,她是为了Sarah的小说.这就暗示着,一切情节都是小说里的文字,是虚构的. Swimming Pool讲的是围绕一个泳池的故事.一个关于欲望,关于创作的故事.这两者的共同点是:都非常的神秘.欲望无法抑制,也不能放纵.就象创作一样,进行得很袒露,却也很隐蔽. Swimming Pool无疑将这些特点都表现出来了,蛮不错的.

Posted in 电影/欧洲电影 | Leave a comment

Nirgendwo in Afrika(Nowhere in Africa)

  人与人之间,跨越肤色,语言,文化,阶级之间的差异,真挚的相对着,是很令人感动的一种美德.它需要互相之间的包容和谅解.这种豁达大度的胸怀体现出人类高尚的情操.相反的,狭窄的心胸是酝酿嫉妒,仇恨,残暴的场所.多少人类历史中的灾难都因狭隘的种族主义,地域主义或宗教差异而引起. Nirgendwo in Afrika是一部德国电影,由Caroline Link导演.故事内容是:1938年, Redlich夫妇因预视到自己的犹太人身份将不容于德国纳粹党,所以带着女儿离开了心爱的祖国和家人,远扑非洲肯亚谋生.女儿(Regina)在懂事以后,问妈妈,为什么犹太人不被人们所接受.小女孩认为自己并没有与众不同,是跟其他人一样的.在单纯Regina的心中,并没有肤色,语言,文化,阶级之间的差异.在她身上,我们看见了可贵的同理心.

Posted in 电影/欧洲电影 | Leave a comment